福建日报就古籍保护问题采访我馆

发布时间:2009-10-13浏览次数:292

  福建日报记者采访我馆古籍保护,2009106日,发文如下:

   福建日报今日视点:关注古籍保护

  刻书藏书之风,向来为一朝一地文化昌盛的象征之一。宋代,我省建阳麻沙成为全国三大雕版刻书中心;至清代,史籍有记载的闽籍藏书家多达400余人,我省因此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之邦。最近,我省又有两个单位入列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古籍保护迈上新路

  不久前,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收到了一块刻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字样的铜制牌匾。这是该图书馆入列第二批全国62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国家古籍珍贵名录,同时,厦门大学图书馆也入列其中。

  至此,我省已有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省图书馆于去年入列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据悉,入列的单位,将获得国家专项经费资助,用于古籍保护修复与整理研究。

现状:

  公共图书馆中找不到一册宋版书

  我省古籍的数量到底有多少,状况如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藏书量来看,省图书馆最多,线装古籍有30多万册,善本2.5万册,占全省现藏古籍善本50%以上;福建师大图书馆第二,线装古籍26万多册,善本1万多册;厦大图书馆第三,线装古籍13万多册,善本1万多册。

  我省知名古籍专家谢水顺向记者介绍,目前全省古籍藏量达百万册以上(不含寺院和民间收藏)。其中,公共系统、高校系统和党校系统图书馆的馆藏情况比较明确,民间的收藏情况最不清楚。寺院藏量仅次于公共系统图书馆,由于大量寺院藏书处不对外开放,家底不清,保管条件未知,古籍状况不容乐观。

  前不久,省档案馆征集了一批民间个人收藏,鉴定后几乎没有好东西。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导方宝川认为,可以比较肯定,省内流存于民间的善本古本不多,基本没什么价值。文革期间的破四旧是一大浩劫,我省民间收藏的古籍几乎毁损殆尽。

  然而也有漏网遗珍。去年北京某拍卖会惊现一册我省民间收藏的宋版刘克庄《南岳集》。该书品相完好,而且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南宋时期的蝴蝶装形式,国家图书馆曾拟以180万元收藏而未果,藏家却将该书分装四册售出获利。谢水顺说,这是我省流出的国宝级古籍文物,而分装四册却破坏了蝴蝶装原貌。由于民间古籍收藏者囿于《文物法》的规定,大多不愿主动上报,增加了古籍普查的难度,更遑论保护了。

  在宋代,福建是全国三大雕版刻书中心之一,还是当时印书量最大的地区。所谓其多闽为最。可直至今日,被视为最珍贵的宋版书,在全省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竟找不到一册。方宝川非常遗憾地说,现在,我们这三家图书馆收藏的最珍贵古籍就是元本,如果在福建能发现宋本,哪怕是片本只页,都是无价之宝,可填补空白。

 “我国从有文字开始,流传下来的古籍最乐观的估计是20多万种。这些古籍由于各种原因正在不断消失中,若不加保护,真是愧对中华文明。方宝川说。

困境:

  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匮乏

  走进福建师大图书馆古籍部,一股特别的草药香气扑面而来。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郑辉向记者介绍,那是一种产自广西的防虫中草药,叫灵香草南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决定了古籍保护需要投入较大,改善硬件设施。郑辉说,而且,古籍保护涉及到版本学、目录学、鉴定、定级等多专业。仅现在开展的古籍普查工作,就需要详细登记所查古籍每页的破损情况、所加盖的印章、是否有名人题字、书引情况等内容,工程浩大。碰到卷册繁多的古籍时,常常花费一个星期才能登记完一种书。另外,专业人才匮乏,也使得古籍普查、保护的进展缓慢。

 “不管是在保护,还是对古籍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方面,我省在全国都相对比较落后。方宝川认为,除入选的三家图书馆外,我省其他图书馆估计都达不到国家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标准和要求。

  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必须具备四项最基本的条件:一,收藏古籍善本数量在10000册件左右;二,收藏古籍数量一般在10万册件以上;三,目前馆藏的地点以及设备应达到最低要求;四,对线装古籍与善本图书的管理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此次评选,我省很多申报单位不能入选,除了藏量不足外,最大的原因就是馆藏条件不到位。

  馆藏古籍若能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则意味着古籍成为受文物法保护的文物,在保管、修复、利用等方面都将实施严格的规范化管理。被列入名录,或定为一级藏品的珍贵古籍,任何地方馆都不能自行修复,万一有损毁,必须送到国家图书馆全国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可不是简单的剪刀加糨糊,有着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规范。修复人才的严重不足,使得保护速度根本赶不上损毁的速度。郑辉说。

  据了解,目前,省图书馆古籍部有11名专职工作人员,其中4名修复人员;师大图书馆10名专职工作人员,只有1人从事修复工作;厦大图书馆有5名专职工作人员,也只有1人从事修复工作。全省藏量最大的三家图书馆尚且如此,其他图书馆就更不用说了。许多藏量小的地方图书馆甚至都没有专门人员,这也是地区普查工作进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加上保管条件差,许多古籍就长年湮没于书库深处,虫蛀霉变,令人痛心。谢水顺说。他希望,能借这次普查的机会,再把专业队伍建起来。

对策:

  保护中科学开发利用

  保护好中华古籍,就是保护和维系中华文化的根脉。

  “古籍保护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此次全省性普查工作,增强公众对古籍保护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繁荣我省文化事业。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梁祥霖说。

  20071221日,福建省古籍保护工作第一次厅际联席会议召开,同时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也于当日挂牌成立,标志着我省古籍保护工作正式启动。

  “虽然参评有点迟了,但若评上全国重点文物,对古籍保护效果很明显。现在制度规范了,如规定古籍绝对不上复印机就只能拍照,还不能用闪光灯。方宝川说,有了经费,还能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队伍,有利于古籍的鉴定、整理、出版,特别是珍贵古籍的出版利用。古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将其科学开发利用,一举两得。

  过去,最早大规模抢救影印的古籍是台湾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当时,由台湾企业界出花巨资影印成精装本,原本想为文化事业做件益事,却出乎意料引来各大图书馆购买。上世纪80年代初期,福建师大图书馆花费8万港币购得第一批精装本,后在大陆卖到30多万元。此后,《中国地方志丛刊》等大型古籍开始影印,形成一股风。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省最早开始大型影印出版珍贵古籍,省文史馆主持的《福建丛书》至今出版3辑。第二个就是省方志办,影印一些本省旧志出版。第三个就是去年出版的《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40册。现在,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籍出版物为《中华再造善本》。国内还成立一批专门的古籍出版社,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等,对这十几年以来的古籍抢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也取得可观的收益。

  从2008年开始,我省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各系统图书馆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点和编目整理,并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定级。建立《福建省珍贵古籍名录》,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体系。命名福建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改善古籍保管条件。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提高古籍修复水平。进一步加强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

  继2008年省图书馆7部古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后,今年,我省积极响应第二批申报工作。全省共有8家单位申报珍贵古籍名录154种。经评审,其中86部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