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建筑与设备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图书馆杂志》、《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承办,上海阿法迪智能标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协办的“图书馆空间再造与功能重组转型”研讨会在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成功举办。福建师大图书馆派了六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的研讨会。
来自北京、江苏、福建、广西、江西、河南、安徽、陕西、湖北、湖南、贵州、沈阳、四川以及上海本地的200余名图书馆同仁汇聚一堂,共同聆听了来自图情界、建筑界六位专家学者的报告。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建中在会上做了“空间再造与图书馆创新”的发言,他以关东野客的《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小说为引子,他说行走在城市里的孤独的人,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也为了倾听别人的故事,图书馆有“酒”缺的是故事,图书馆需要营造温暖的空间让人们来这里讲故事听故事,图书馆成为第三空间的魅力在于它是城市的门面,也是属于市民的空间、起居室、书房、工作间。然后他以即将于2018年开放的赫尔辛基中央图书馆为例,谈到它的起名、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功能的设计及其争论等等,指出图书馆正在改变原来的模样,从以书为主体,转变为以知识为主体,从以阅览为主的空间,转变为交流和开放的空间。吴建中教授还详细解读了上海图书馆东馆建筑时提出的五个注重原则:首先要注重人的需求。图书馆是人与人交流的共同体,未来应该向为人、社区及其交流创新而设计的方向发展;第二要注重可接近性。图书馆设计不应该强调建筑的规模,而要突出图书馆与社区或社群之间的关系;第三要注重开放性。强调在扩大室内空间同时,让读者从图书馆内部感受周围景观和日光变化;第四要注重生态环境。图书馆设计上需要考虑与周边景观的和谐;第五是注重资源融合。他认为,资源无处不在,信息是资源,人是资源,空间也可以成为资源。吴建中教授系列观点为大家带来了当前图书馆空间设计上的最新理念,博得在场阵阵热烈的掌声。
来自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顾建新主任的主题发言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图书馆空间再造” 顾建新在报告中以大量图片的形式,分享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等图书馆的建筑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他指出,图书馆的空间是一种重要的独立资源,同样可以用来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要从“作为场所的图书馆”转变为“作为空间的图书馆”。
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高波“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探索”的报告,以精彩的实例分享了华南师范大学在“用户为天,资源为地,服务为梯”的理念支撑下的空间改造实践。比如他们改造后的一楼的知识共享空间以分享、当代、人本为理念,设计了不同规格的封闭研修室和开放分享区,六楼的文化沙龙空间“至善堂”则更侧重于打造琴、棋、书、画、茶、香、诗、花等意象的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唯美温馨的画面让在场听众忍不住称赞。
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三院院长、上海院副总设计师姜世峰从建筑师的角度,提出对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思考。他认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要适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它的空间形态应该体现“城市会客厅”的社会职能。他指出,图书馆建筑功能和空间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包括了人性化、生态化、地域化、数字化、开放化、个性化等,对此,他做了详细的解读。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邓菊英的报告是“开放•衔接•融合:首都图书馆空间设计”, 她重点介绍2001年首都图书馆第一期新馆建筑设计的思路、理念以及建成后第一次空间改造的过程。同时运用大量图片对第二期新馆的空间构建、布局原则、功能元素、信息服务在空间上的体现等做了详尽的分享,她认为,未来的图书馆空间应该是学习中心、文化中心、交流中心、体验中心等多元文化服务的无缝衔接。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奇伟的报告是“RFID技术下的空间拓展和服务创新”, 他分享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招标建设RFID技术项目的应用经验。他认为,RFID为图书馆在空间拓展和服务创新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实现借阅藏一体化,架位管理智能化而且在微服务、人工智能等创新服务上也得以拓展。
六场的专家报告,不仅传递了图书馆空间再造方面的最新理念,同时首都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成功案例也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参观了徐汇区图书馆的“书香部落”。我馆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面临空间再造的任务, 通过此次理论的解读与实地的参观交流后,我馆参会代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这些馆空间再造的先进经验值得图书馆同行们的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