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作为福建省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院校,其历史可追溯至 1907 年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创建与发展,基本与学校同步,历经风雨,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科赋能中心与对外交流展示平台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馆舍布局

目前本馆设有仓山校区和旗山校区两个馆舍,建筑总面积达到 5.6 万平方米。

仓山校区馆:于 1991 10 月落成,面积 1.8 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 ABC 三区,呈人字型。设计结构合理,使用灵活,通风采光良好,适应当时国际上图书馆藏阅结合和大开架的现代化管理趋势。

旗山校区馆:于 2006 5 8 日正式开放,建筑面积约 3.8 万平方米,是一座开放型、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现代化图书馆。其布局、设施、色彩运用等都充分反映了百年老校的文化特色,并与旗山校区朝气蓬勃、大胆创新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成为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富有个性的标志性建筑。

两个校区图书馆共设阅览座位4200个,且实现了通还通借,资源共享。馆内拥有专业服务器 47 台,存储容量 230T,计算机 413 台。以万兆路由交换机为核心,馆内各主节点间以千兆光纤相连,百兆带宽到桌面,实现了基于校园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大规模并发用户的访问和全年 365 天、每天 24 小时的全天候远程服务。

二、服务内容

1.资源借阅:读者可借阅各类纸质图书、期刊,并通过馆际互借获取其他图书馆馆藏资源。

2.数字资源服务: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库等,满足师生在线学习与研究需求。

3.空间服务:提供多元化的阅览学习和文化创意空间,空间服务资源现有微学习空间“静音舱”、教师研究小间、人才工作室、学习共享空间、研讨间、书写吧、寻墨间、笃行书吧和星雨讲堂等,本校师生读者均可免费预约申请使用。

4.参考咨询:配备专业的咨询馆员,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解答读者在信息检索、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疑问。

5.培训讲座:定期举办信息素养培训、数据库使用培训、学术讲座等,提升师生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

6.学科评价与知识产权服务:凭借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资源,依托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为学校各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创新发展。

三、馆藏特色

百年典藏,承载学史。自以我校首任校长陈宝琛先生为代表的近代福州藏书家大量捐赠其珍藏之后,又经本馆几代同仁的悉心觅访,搜辑遗佚,馆藏文献蔚为大观,驰名东南。如今,本馆已拥有一个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藏书体系。

古籍特藏:拥有丰富的古籍资源约30万册,其中不乏珍贵的善本、孤本,涵盖经、史、子、集等各类,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宝库。2009年,我馆荣列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3年,获批“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福建师范大学传习所”,这是对馆藏古籍价值和保护工作的高度认可。

地方文献:本馆以收集庋藏八闽地方历史文献为特色,尤其是福建旧方志与闽人著述最为完备;与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共建方志文献中心暨福建省地方志培训基地,着重收集福建地区的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志、年鉴、名人著作、民俗文化资料等,为研究福建地方文化提供丰富素材。

学科特色资源:围绕学校的优势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地理学等,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资源体系,满足学科发展和师生科研需求,位于仓山校区图书馆二楼的闽台文化特藏库,入藏闽台相关文献近3万册,进一步满足了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目前,现馆藏纸质书刊 500 万册(含各学院、研究中心等资料室藏书),中外文电子图书 567.3 万种,中外文数据库 115 个,逐步形成了一个资源丰富、无缝链接、覆盖全校、服务社会的福建师范大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

四、机构设置与人员构成

图书馆现有 8 个内置机构,分别为:办公室、信息技术部、文献资源建设中心、古籍整理与文献保护中心、学科赋能中心、空间服务与阅读推广一部、空间服务与阅读推广二部、文化建设与推广部;4个省、校级研究机构(中心),分别为: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 福建师范大学方志文献中心暨福建省地方志培训基地、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古籍保护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本馆现有正式教职工 74名,其中正高职称 4 人,副高职称 19 人,中级职称 45 人,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将继续秉持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的理念,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为学校的 “双一流” 建设和师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以上数据截止到20252月)